晚清秦安县举人,除高秉衡、巨国桂等腹有韬略、著书立说之学者名流外股票配资怎么办理,大多数事迹乏陈,甚至连履历都没能留下。州县志书中,仅在《选举志》中记载其中式科次、官职(有些举人没做过官,因此“官职”一栏也是空白)而已。
近阅《申报》《青海民国日报》,挖掘出了举人张慎言的部分史料,兹叙述其一生大概,也算是对晚清时期大多数秦安举人履历空白的填补。
张慎言(1860—1942年),号老农,秦安县城人。光绪十九年(1893年),33岁的张慎言以县学廪生(亦称廪膳生,是指由公家提供膳食的生员)的身份考中癸巳恩科全省第6名。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,非学富五车者能摘取此桂冠。
张慎言中举后,是否做官,因史料所限,不得而知。举人即使不做官,也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士绅,百姓见了他都要称“老爷”。
俗话说:“流氓不可怕,就怕流氓有文化。”谁能想到,饱读诗书的张慎言凭着举人这个护身符,有恃无恐,竟在秦安县把持公事,武断乡曲,欺行霸市,无恶不作。经群众控告,组织处理,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六月初八日,张慎言硬是活生生地把这个通过十年寒窗换来的功名丢得无影无踪。据1901年9月18日《申报》刊登陕甘总督崧蕃奏折:
展开剩余66%再据甘肃藩司何福堃、臬司潘效苏会详,据署秦州直隶州知州杨宸谟详称,秦安县举人张慎言把持公事,武断乡曲,迭据受害之家列款控告,屡训不悛,复为其子张铨鑽充斗行,私立行规,恃强违禁取利,扰害市廛,小民衔恨刺骨。经官禁阻,藐抗不遵,实属恃符横行,有亏行止,取具供结,呈司委查属实,详请核办。
前来奴才查例载:“举人犯案应行斥革,由该省督抚题奏后,知照到部注册,不得径行咨革”等语。此案:秦安县举人张慎言中式本省癸巳科乡试第六名文举,既经该司等详称,种种刁劣,未便稍事姑容,相应请旨,将秦安县举人张慎言斥革,以端士习而励风化。除咨部查照外,理合附片具陈,伏乞圣鉴训示。谨奏。
六月初八日,奉硃批:“著照所请,该部知道。钦此。”
张慎言被革职后,昔日耀武扬威、作威作福的作风荡然无存。估计他在秦安县没脸呆下去了,于是携全家远赴青海省乐都县,隐居在一个名叫马营乡的地方。据《青海民国日报》,他最迟在民国17年(1928)年至此。在《新青海日报》曾发表不少言论,得到采纳。
张慎言在青海期间,隐去早年恶行,把自己包装成一名乐善好施之人。民国31年(1942年),张慎言弥留之际,对其子张宜人、张宜民遗言:
抗战四载,胜利将届。我一贫士,兼之年老,对于党国毫无贡献,深以为愧。我逝世后,尔等勿随旧习,勿念经,勿烧纸,将节约之钱献于党国。
二子谨遵遗言,将其父所遗国币200元,敬献乐都县党部。
1942年7月19日,《青海民国日报》题为“公民模范”的文章,副标题为《文化先进老农逝世日,尤嘱子孙将遗款献国》,表彰张慎言,极力褒奖张之能事:
此种贤父孝子之义举,诚可堪作志人之模规。
为人极为公正,自徙居乐都马营乡后,清贫扶弱,乡民爱戴。
今于逝世之际而尤念念不忘国家,颇足为公民之模范。
张慎言早年在秦安风光无限,不“慎”革职后,遁隐他乡股票配资怎么办理,临终遗留200国币贡献国家,落得个“公民模范”称号。
发布于:陕西省